RSS

Category Archives: impossible crime

Jacques Pendower, Out of This World (1966)

顺便再来介绍一本和通灵会有关的不可能犯罪。没有最烂,只有更烂。这本书开头还比较吸引人,一个大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悬浮并消失,但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如同白水,以至于完全没有概括的必要。

诡计
踩在和背景颜色一样的板子上,表演悬浮。利用光线和背景颜色完成“消失”,其实从秘道溜走。在猫的爪子上抹慢性毒药杀人。

杀人的诡计还可以,但是完全没有情节。

唉,还是怀念Carr的The Plague Court Murders。《吸血之家》里面的通灵会也还不错。

 

Posted by on May 19, 2010 in impossible crime, novel

Leave a comment

C. St John Sprigg, The Six Queer Things (1937)

女主角A参加大法师C主持的通灵会上瘾。她的未婚夫B劝她不要沉迷其中,A不听,两人争吵之后分手。

A住进C的房子。A目睹陌生人闯进房中打晕C,被C的手下制止。

A长期参加通灵会产生幻觉,去看医生D。D给了她一些建议。

B放心不下A,自己去参加通灵会。会前A不知为何衣衫不整地跑了出去。C让B给自己倒一杯水。B从水龙头里接了一杯水递给C,C喝了以后中毒身亡。

警方在B的口袋里搜出一个小瓶,里面查出毒药,但是成分和C中的毒不一样!除了B以外没有人接近过C,凶手是怎么下的毒?警方查出C竟然是一个女人!

B从家中溜走。A被人劫持到一个精神病院。警方在C的抽屉里发现六样怪东西:带有胶布的布单、粘着毛线的卡片、气球、一个女人的照片、一个盒子(里面装了棍子、管子、吸管,吸管上抹了尼古丁)、一本法医学的书。C家发现中毒而亡的狗和被拔掉毒牙的蛇。

A从精神病院逃走,找到医生D,D却指认她确实有精神病。A试图逃跑,却再被关入虎穴。B协助A逃出。

警方怀疑D,D拒绝交代任何事实。不久D在自己家中被人打成无面尸。警方找到C的妹妹E,E说这一切都是一个”幕后导演”策划的,目的是为了侵吞A继承的遗产。但是E拒绝供出“导演”。

诡计
凶手在水管后面接了一个小水箱,里面有毒药。凶手是C的老公兼司机,他不喜欢C便把C杀死。棍子、管子是驯蛇所用。照片是A的母亲。其它东西是为了让A以为自己产生幻觉,把她从屋子里吓跑,好在外面劫持。

这本书设置了许多乱七八糟的情节和线索,最后均不能自圆其说。比如凶手为何不在B的口袋里放入毒死C的毒药,根本没有解释清楚。动机也完全不能成立。凶手身份极为意外,那是因为毫无逻辑可言。不可能犯罪手法形同儿戏。总之,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混合型烂作。

 

Posted by on May 19, 2010 in impossible crime, novel

Leave a comment

Siobhan Dowd, The London Eye Mystery (2007)

最近很忙没有时间更新blog,今天来补一篇电梯密室。这部小说出版不久,因此没有收录进bobo的书单。

所谓的London Eye是伦敦的一个大摩天轮。在两个小孩A和B的注视下,小孩C上了摩天轮。摩天轮转了一圈之后,C却没有下来。A和B在摩天轮旋转期间一直盯着C的密封舱,在密封舱到顶的时候还核对过,所以应该没有盯错。

家长向警方报案,三天过去大家都没有找到C,他到底上哪里去了?

A和B提出8种可能的理论,其中有几种纯属搞笑,比如人体自爆和时间黑洞。

诡计
C的朋友D戴着假发,穿着外套和C一起入舱,在舱内C把假发和外套交给D穿戴。

C后来跑到一个废弃的大楼里,被A的父亲误锁在里面三天,靠喝厕所水箱里的水度日(好惨),差点玩完。

 

Posted by on June 17, 2009 in impossible crime, novel

Leave a comment

James Yaffe, Department of Impossible Crimes (1943)

作者15岁时发表的第一篇侦探小说短篇,刊载于EQMM上。

A死在电梯里,背后插了一把刀。证人B目睹A在五楼坐电梯下去,证人C、D目睹电梯上了五楼,停了一会儿,然后下到一楼,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停顿。电梯里只有一楼和五楼的按钮上有A的指纹,没有其它的指纹。A的健康状况不大好。

诡计
A进入电梯的时候还活着,电梯下降的时候晕倒。C、D看到A倒在电梯里,C大叫“A死了!”,D吓得惊声尖叫。从D的角度其实看不到A的背后。C指使D去报警,自己趁机杀死了D。
 

Posted by on May 23, 2009 in impossible crime, story

Leave a comment

George Goodchild, McLean of Scotland Yard (1929)

作者Inspector McLean系列的第一本书,由15个小短篇组成,推理成分较弱。其中第12个故事是一个电梯密室。

1. 有一户人家连续发生失窃案,请McLean去调查。结果坏蛋绑架了McLean的副手Sergeant Brook,并冒充Brook去作案,被伪装的McLean识破。

2. 有人连续收到四个黑便士后死亡。黑便士代表什么?

黑便士的意义
死者早年有四个黑人仇家,名叫Penny。凶手是死者的兄弟,他寄黑便士是为了嫁祸别人。

3. McLean变装阻止了一起毒杀案。

4. McLean的宿敌Dr. Fingal绑架了McLean的妹妹,McLean将她解救出来,并擒获了Fingal的几个党羽。

5. A一氧化碳中毒死在汽车里,车窗紧闭,是事故还是谋杀?A的肠子里藏有钻石。

诡计
凶手为了获取A肚子里的钻石把他迷倒,放在车里通毒气。

6. 毒药抹在信封口上的毒杀诡计,老掉牙了。

7. 双胞胎不在场证明诡计,也老掉牙了。

8. 通灵会上发生的杀人案,A在黑暗中中枪而死,手枪在窗外找到,无人出入现场。本集中最好的故事。

真相
A自杀,他的兄弟为了掩盖自杀的事实把A的手枪丢到窗外,这样A的孩子可以获得保险赔偿。

9. 庄稼地里不断地发生离奇大火。

真相
有坏蛋用燃烧弹放火,他想把农民赶走获得地里的矿。

10. McLean破解密码救出了Dr. Fingal的人质。

密码
打字机上的简单字母置换。

11. 鬼屋里老发出奇怪的声音,McLean破解其中的秘密。

真相
有人用squeaker发出怪声。McLean找到了藏在水箱里的金块。

12. 电梯密室。A活着进入电梯,上到楼上开门的时候已经中刀而亡。提示:电梯运行很慢。

诡计
凶手飞快地跑到楼上,顺缆绳爬下电梯,刺死A,再爬缆绳逃离。(这电梯走得真够慢的,寒……)

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电梯密室。

13. 离奇的死亡,凶手身上找不到伤痕。

诡计
凶手用微生物杀死了死者,最后自己也死了。

参见Sir Arthur Conan Doyle, The Adventure of the Dying Detective (1913)。

14. A注意到对面的牙医诊所总是只有人进没有人出,有一天他自己去了一趟,在候诊室的杂志上看到大量血迹。A报警,但是警察调查不出什么问题,A快要疯了。

真相
牙医应朋友B的请求花钱请人进入诊所直到晚上才离开。B这么做是为了证明A精神有问题,从而剥夺A的遗产继承。

不错的故事,很有Sir Arthur Conan Doyle, The Red Headed League (1891)的风格。

15&16. McLean经过搏斗终于逮捕了Dr. Fingal及其爪牙。既无谜题也无推理。

本集中比较好的故事是8和14,其它的都不必看。

 

Posted by on May 18, 2009 in collection, impossible crime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50)

本作可以说是Helen McCloy最富盛名的小说,由1948年的同名中篇小说注水而成。长篇比中篇多了一个杀人案,除此之外没有太大的差别,我推荐看中篇小说就可以了。

本作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女教师A连续被两所学校解雇,原因是总有人看到她的“分身”(doppelganger)。比方说刚刚看到她上楼,过一会儿她又从外面进来了。A自己也觉得很困惑。有一天A在自宅死掉了,身上没有任何伤口,像是自然死亡。

诡计
凶手是男人。他化装成A的样子在学校出现,让人以为存在A的“分身”。A的住宅由两个对称的房间构成,两边的家具布置也完全对称,中间由一扇玻璃门分隔。凶手把灯泡换成坏的,又把玻璃门换成镜子。A晚上回家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映像,还以为是“分身”,惊吓而死。

凶手身上的气味和A的香水味道不同,给Dr. Willing留下了线索。

这个诡计比较异想天开,可行性值得商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推崇Mr. Splitfoot。作者在改编中篇小说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背景介绍,但可惜让A死得太晚,到最后已经没有多少推理空间。还是作者早期的小说更加紧凑一些。

 

Posted by on May 18, 2009 in impossible crime, novel

Leave a comment

John Rhode & Carter Dickson, Fatal Descent (1939)

又名Drop to His Death

Dr. Glass访问出版社大楼,从一层到六层分别是A、B、C、D、E&F、G。楼里连续发生奇怪的盗窃案,失窃物品有一个钟、一架模型飞机、一把E的.45手枪、一本书。C在自己的壁橱里找到模型飞机的碎片。

Dr. Glass在五层和F说话的时候听到电梯传来一声枪响,冲出去的时候电梯仍在下降,他赶到底层打开电梯门,发现G中枪死在里面。这是G的私人电梯,外人不能乘坐。电梯顶上的天窗碎裂,玻璃掉满一地。看样子有人从电梯顶上开枪,子弹穿过天窗击中了G,可是电梯里面找不到手枪。

验尸结果H死于.45的枪弹,但外套上没有火药痕迹。一楼的门丁听到枪响之后似乎传来什么东西撞击的声音。电梯门上有玻璃窗口,当电梯经过的时候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况。五层的Dr. Glass和四层的D都看到G在电梯里下去。案发时E正在五层的厕所冲洗受伤的手腕,五层的前台H小姐当时在四层,枪响之后听到像是人的笑声。

电梯工I证实电梯运行中门不可能打开,因此不可能有人从某层的梯门进入电梯通道,在电梯顶上开枪。要想打开梯门,电梯一要没人,二要处于和某层地板齐平的位置。不过如果切断电源的话,可以用手动的方法让电梯升降,然后打开某层的梯门进入电梯运行的竖直通道。I当天早上进电梯通道检查过一切装置正常。

H的秘书J证实她亲自将G送入电梯。J还看到E从消防通道往楼顶的方向走。C失踪。

Dr. Glass提出第一种手法
E和D合谋。E在楼顶切断电源,手动把电梯放下去。因为没有通电所以D可以在下面的楼层打开梯门。D用E的手枪从天窗打死G。他们用吸尘器的声音模拟电梯运行时的声音。

之后的犯罪现场重建证明这个法子行不通,因为要想在手动状态下打开梯门,电梯必须静止呆在和某层楼板平齐的位置,而案发时电梯没有停下来过。

这个声音诡计参考Carter Dickson, He Wouldn’t Kill Patience (1944)。

警方在电梯通道下面找到一堆破烂,包括两本厚书、两截通气管、碎掉的雕像、薄荷糖的盒子、电池、耳环等等。

Dr. Glass和警长一起进行犯罪现场重建,电梯的钢缆却突然断掉一根,所幸无人伤亡。

A被人用.45的子弹打死。警方在五楼的厕所水箱里找到.45的手枪,确认两起命案的子弹都从该枪射出。

警方找到失踪的C。G生前认为C是一系列失窃案的祸首,C予以否认。C在警察的逼问下承认自己案发时发出了笑声,因为他看到电梯从四楼经过时,G耷拉着脑袋坐在电梯里,模样十分滑稽。

Dr. Glass提出第二种手法
凶手是J。她事先杀死G,把尸体放入电梯,然后在顶楼滑轮间从地板上走钢缆的缝隙往下开枪,射出空包弹。这种方法虽然不足以杀人(因为无法通过缝隙瞄准),但足以击碎天窗。
真正的诡计
凶手是电梯工I。他事先用E的手枪往地里开枪,然后挖出有膛线的子弹。他组装了一个电路,一端开路,旁边放了一个气压表,当电梯下降到某一高度,气压表指针转到特定位置,就会接通电路,触发火花塞,点燃通气管里的火药,射出准备好的子弹。他把这个电路装在一个薄荷糖的盒子里,早上检查电梯的时候放在天窗上面,用一本厚书压住。因为书皮是黑色的,所以在黑色的电梯顶上起到了隐蔽的作用。

装置爆炸以后变成碎片,从电梯边缘的缝隙掉到下面的通道里。电梯下面发现的摔烂的钟其实是气压表。他摔坏模型飞机是为了获得上面的火花塞。他把手枪浸在水箱里,是怕人验出只有一个弹匣最近射过子弹。第一起命案之后他把电梯的钢缆搞坏一根,是为了得到机会到下面去捡回装置残骸,但最终没能达到目的。

Dr. Glass在犯罪现场重建那天晚上给I打了个电话,当时I就在现场,但他冒充外线接线员“接”到自己家里。

本书内容颇为复杂,可能因为是二人合作的结果。最终诡计极富想象力,缺点是过于复杂,以至于让人严重怀疑其可行性。如果不加以深究,只当作小说来读还是不错的。凶手在核心诡计之外尚有若干小诡计,均具一定水准。

内容上的一些缺憾之处
  1. 电梯里面尚有相当空间,怎么能保证向下自动射出的子弹能击中受害者?在我看来这是最大的问题。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是改为狭小电梯。Roger Scarlett, Murder among the Angells里面通过轮椅把受害者固定的方法更好。
  2. C的证言说谎,违反fair play。虽然是为了第二个解答做铺垫,还是让人觉得有些缺憾。
  3. 凶手有些不必要的举动,比如火花塞完全不必从模型飞机上获得,摔碎雕像混淆证据也属多余。
 

Posted by on May 12, 2009 in impossible crime, novel

Leave a comment

Roger Scarlett, Murder among the Angells (1932)

本书曾经被江户川乱步改编为《恐怖的三角公馆》。我没有看过《三角公馆》,看到网上有人评论说水平一般,觉得有些吃惊,因为原作的水准是相当不错的。我想可能有改编的问题。很多古典时期的优秀作品,一经翻译、改编,立刻面目全非。如果只是翻译水平差还好,最怕译者自作聪明,胡编乱改。我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套中文的S. S. Van Dine,明明是缩写版,却没有地方标明,不明真相的读者恐怕还以为原著就是这个水平,那可真是贻害大众了。

Angells家的双胞胎兄弟A、B住在一间L形的宅子里(不知道“三角公馆”是哪里来的),两人各住一边,中间靠一个电梯分隔。A这边住了A和他的两个儿子CD,以及A的妻子的姐姐E。B这边住了B和他的养子F、养女G,以及G的丈夫H。

当年AB的父亲留下奇怪的遗嘱,两个兄弟谁活得长谁将得到全部遗产。A长年生病,觉得自己活不过B,请了律师I来和B商量签订新的合同,无论谁先死,遗产都在A的两个儿子CD和B的子女FG之间平分。B说要考虑一下。I来的路上听到有人把什么东东丢到河里。

B告诉H有人偷他钱盒里的钱,H帮他取来钱盒,建议他可以在钞票上做记号,以便追踪是谁偷的钱。管家J通报说有一个穿衣戴帽的生人求见,可是管家回去请他的时候,那人却消失不见。过了一会儿,F听到枪响,B中枪倒在饭厅里,H在他旁边。管家J被人打晕。

H说在他和B说话的时候有人从外面透过帘子向里开了一枪,打死了B。J苏醒过来也回忆说看到之前来访的陌生人开枪。

警长Kane在窗外发现疑似凶手的脚印,但是脚印之间的距离表明凶手在离开的时候在走而不是在跑,这不符合常理。Kane由此推断凶手事先留下脚印故布疑阵。I之前听到的声音是凶手把鞋子扔到河里。

A得知B的死讯坚持按原计划修改遗嘱。I帮他准备了新的遗嘱,A签了字。管家J再次看到神秘的陌生人,陌生人再次消失,并从绘画室偷走了I保管的遗嘱。

I取出遗嘱的另一份副本,A坐电梯从楼上下来准备再签一次。E把轮椅上的I推入电梯,等电梯下降到底层的时候,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却是中刀身亡的A!

Kane变魔术般地取出“丢失”的遗嘱,原来I给大家过目遗嘱的时候,Kane偷偷调了包。出乎I的意料,Kane让I主动透露给大家遗嘱找到了。

Kane检查阁楼的时候破解了凶手的电梯诡计。

电梯诡计
凶手在阁楼系了一根绳子,穿过下面的电梯栅栏,然后进入电梯,在绳子末端系上匕首。电梯开动往下运行的时候,匕首的把卡在电梯的栅栏上,拽断绳子,匕首便向下射出。A坐在轮椅上不能移动,被刀刺死。

H说B没有在钱上做记号,但Kane还是发现了钞票上的微小记号,由此判断管家J是小偷。J供认不讳。

Kane料到凶手会再次冒险偷取遗嘱,布下天罗地网……

真相
凶手是H。他在帮B取钱盒的时候假冒陌生人在J面前出现,然后脱下衣帽以自己的身份回到饭厅。之后,他再次装成陌生人从外面打死B并打晕J,然后再以自己的身份回到B的尸体旁边,假装整个过程一直在饭厅里跟B说话。H离开饭厅的时候B在钱上做了记号,可H并不知道这一点,说明他曾经离开过现场。

H的杀人动机很奇特,因为他不想妻子继承B的钱获得经济独立,从而摆脱他的控制。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总共附有惊人的9张插图:饭厅平面图、Angell House总图、一楼平面图、绘画室平面图、电梯纵视图、二楼平面图、阁楼平面图、三楼平面图、地下室平面图。在我看过的所有欧美侦探小说中,数这本的插图数量最多,可见作者用心。(亚军是C. Daly King, Obelists En Route,8张插图。《人狼城》也有很多插图,不过那是四卷本。)小说第十章给出了人物活动时间表。Roger Scarlett一共写过五部长篇,均具有相当水准,以后有时间系统整理。

本作最强的地方是遗嘱的设置以及凶手的杀人动机,相比之下电梯诡计虽然也还不错,倒显得有些逊色。

 

Posted by on May 1, 2009 in impossible crime, novel

Leave a comment

Alan Thomas, The Death of Laurence Vining (1928)

Laurence Vining是一个著名的犯罪学家,Dr. Benjamin Willing是他的助手(为什么我老想到Dr. Basil Willing)。小说开篇Vining刚解决了一桩疑案,意气风发。

Vining的养子A正在和他的女秘书B恋爱,Vining因为不满A无所事事中止对A的经济援助。Vining收到匿名信让他去Hyde Park和一个戴红帽子的女子相见。Vining的朋友C来找他,两人聊了几句Vining很怒地回到自己房间,却不肯告诉Dr. Willing他们说了什么。

Vining意外地死在Hyde Park。事发经过如下:Hyde Park有一个电梯,Vining从高层进入电梯,高层的电梯工W1关上电梯门开动电梯,然后电梯一路运行到底层,开门的时候楼下的电梯工W2和在那里等着上楼的Dr. Willing一起目睹Vining倒在电梯门口,身上披着L.V.字样的雨衣,背上插了一把刀,已绝气身亡。是谁用什么方法在密闭电梯里杀死了Vining?

A和Vining的马来黑人男仆D双双失踪。当天A和B也有约会,但是A爽约,B空等了一个下午。Vining的女仆E当天下午放假,她自称下午都在逛街,但是他的男朋友电梯工W1说见到她在Hyde Park出现。在警察的仔细追问下,W1说他只是见到一个戴着红帽子的女人,因为E经常戴红帽子,所以他想当然地把那人当成E。W1看到红帽子女人从电梯旁边的紧急螺旋楼梯下楼,Vining跟着下去,但是过一会Vining又从楼梯上来,坐电梯下去,接着就发生了命案。警察觉得Vining这样折返上下楼很奇怪。

烟草铺的售货员当天下午看到一个黑人经过,警方怀疑是D,又在现场的电话亭里找到D的指纹。警长提出一种远距离杀人的手法。

远距离杀人
飞刀从电梯的栅栏缝隙刺杀死者。

C向警方坦白了自己当天下午去找Vining的真正目的。原来A是C的儿子,当年Vining勾走了C的老婆孩子,C的老婆死后,Vining一直负责照料A。C得知Vining突然决定切断A的经济来源非常恼火。C知道多年前Vining曾经偷出了一把马来族的神圣匕首,便指使D偷出匕首,打算威胁Vining如果不供养A就把匕首的事情曝光。可是D撬开藏匕首的柜子,却发现柜子是空的。D投案自首。D交代说自己当天下午在Hyde Park意外地碰到Vining,出于恐慌藏到电话亭里,后来一直逃亡。

警方在A的床垫下面找到匕首的刀鞘。A也联系到警方,说自己这些天出海去了。

警长说他知道凶手是谁,但是没有证据因此无法结案。

凶手日记
凶手是Dr. Willing,他因为嫉妒Vining杀死了他。他有两个同谋X男和Y女,是小说开头被Vining定罪的犯人子女。XY认为Vining才是真正的凶手,他们的父亲是被诬陷的。

Willing事先统计了Hyde Park电梯每天的乘客人数,挑选人少的一天下手。他用匿名信把Vining骗到Hyde Park,X把他打晕藏在楼下电梯附近。Y戴着红帽子冒充E出现,X则穿上Vining的雨衣化装成Vining从楼上进入电梯。电梯运行以后X把道具刀插在自己背上,假装死亡。到底层开门后Willing声称Vining已死,把W2支开,然后和X把晕倒的Vining搬到电梯里,杀死Vining。

他们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忘了把提前准备好的电梯票留在电梯里,还有一个是Willing把刀鞘留在自己的口袋里忘了拿出来,后来只好藏到A的床垫下面。

本作的诡计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必然”,但是我同意Robert Adey的观点,认为在所有的电梯密室当中,这是最好的一部。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作为早期的不可能犯罪其原创性值得肯定。书中附有两张详细的插图,在1928年这样的诡计算相当复杂的了。

第二、情节可圈可点。出场人物不多,个个都有嫌疑,增加了案情的复杂度,当然换一个角度说大家都赶巧不巧地在现场出现多少有些牵强。

第三、结尾让凶手以日记的形式揭露谜底很新颖。凶手在日记中不仅交代了自己的作案手法,还仔细讨论了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整个计划显得相当完美。一般的侦探小说没有这么“负责”。

第四、作者采用了某种叙述性诡计,增加了凶手的意外性。就算读者已经对诡计免疫,能够猜出这个手法,也很难猜出凶手的身份。这里可能有一点小小的不公平性,但是总体效果很好。

叙述性诡计
说实话假扮死者的诡计不难猜,难猜的是是谁在假扮死者。Willing有两个同谋,这在侦探小说中是很少见的。一般来讲一个同谋已经很冒险了,更何况是两个,因此必须有特别的原因让这两个同谋有强烈的作案动机。作者开篇讲述一起跟Vining之死无关的案子,看似在炫耀Vining的超人破案能力(确实,很多小说都是这么开场的),其实是在为后面的“同谋说”做铺垫。Willing的这两个同谋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出场,但是因为有了开头的铺垫,最后Willing日记里讲起来的时候并不显得突兀。

当然仔细推敲的话Y女作为同谋并不是很有必要,有X男一个同谋就够了。不过这不是很大的问题。

 

Posted by on April 30, 2009 in impossible crime, novel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主人公心理学家A受朋友B邀请来到小镇,那里有一个人家C夫妇领养的小孩D经常离家出走,让家人很是担心。A碰到出走的D,将他制伏。A问D为什么总是出走,D不肯回答,A猜测他有什么害怕的事情。A了解到当年德军空袭炸毁了D的房子,他的朋友都烧死了,只有他一个人幸存,或许他还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

A在D的房间看到一本法西斯哲学家E的作品,担心他被毒害。A查到书归D的英语老师F所有,但是F否认给过D这本书。

A意外地在附近碰到E,原来他离开德国以后隐姓埋名藏在这里。A从B那里了解到多年前在镇上曾经有一个警察看守五六个德国罪犯,结果德国罪犯集体暴动,警察受伤。其他警员及时赶到,制伏了五个德国兵。重伤的警察临死前说有一个德国人逃了(one got away)。警方试图追查逃走的那个德国人,但囚犯档案在当晚的空袭中被毁,整个事情后来不了了之。A猜测当年逃跑的那个德国兵现在改头换面呆在小镇里。

F从高处掉下来摔死,死前留言“J’en ai”,法语I’ve got it。Dr. Basil Willing出场。F临死前手里抓了一个纸条,上面画了一个圆圈,里面写着E、I、R三个字母,是D的作业纸。

大家在一个灌木丛下面找到一间地下小屋,那里是F的凶案第一现场,D正躲在里面哭泣。

大家怀疑凶手可能是E,找到E的小屋,却发现门窗自内紧锁,E死在密室之中。

Dr. Willing揭露真相
凶手是小孩D,他是当年逃跑的第六个德国兵。他杀死了真正的D,然后冒充为空袭的幸存者活了下来。他经常离家出走是因为总想着有一天能回到德国。他读了E的书非常激动,以为E可以帮助他回德国。F发现了D的秘密被他灭口。E拒绝帮助D,D感到幻灭所以杀死了E。

Dr. Willing从下面几点做出推理。小镇历史上只遭到过一次空袭,因此D和朋友遭遇空袭的那个晚上正好和德国罪犯暴动、囚犯资料被毁发生在同一天。D写的EIR三个字代表电压、电流、电阻,说明他学过Ohm定律,但是F没有教过他,所以只能是他以前在德国的时候学的。D写数字的时候用逗号而不是圆点做千位分隔符,这是欧洲大陆的习惯。D假装不会德语但是露出了马脚。D会一定的拳脚功夫暴露出他受过纳粹训练。F的死亡留言不是J’en ai而是Johnny(D的名字)。

Dr. Willing在E的小屋里发现一只蜜蜂,由此判断房屋里一定有秘密出口。果然屋子后面的灌木丛下面有一个小的开口,只有小孩D可以出入。

本作利用了读者的一个心理盲点,就是觉得小孩子不可能是士兵。

关于身份的小说很多,本作的处理比较成功,留给读者的线索非常充分(甚至有点过于充分了),但因为读者会有一个心理盲点,所以最后凶手仍然具有一定的意外性。本作对于凶手的性格形成和法西斯思想的演变做了深入的探讨。Dr. Willing一如既往地发现了凶手的心理指纹,从而解决了整桩案件。密室的设定过于简单,甚至不是很有必要。

 

Posted by on April 28, 2009 in impossible crime, novel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