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再来介绍一本和通灵会有关的不可能犯罪。没有最烂,只有更烂。这本书开头还比较吸引人,一个大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悬浮并消失,但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如同白水,以至于完全没有概括的必要。
杀人的诡计还可以,但是完全没有情节。
唉,还是怀念Carr的The Plague Court Murders。《吸血之家》里面的通灵会也还不错。
顺便再来介绍一本和通灵会有关的不可能犯罪。没有最烂,只有更烂。这本书开头还比较吸引人,一个大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悬浮并消失,但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如同白水,以至于完全没有概括的必要。
杀人的诡计还可以,但是完全没有情节。
唉,还是怀念Carr的The Plague Court Murders。《吸血之家》里面的通灵会也还不错。
女主角A参加大法师C主持的通灵会上瘾。她的未婚夫B劝她不要沉迷其中,A不听,两人争吵之后分手。
A住进C的房子。A目睹陌生人闯进房中打晕C,被C的手下制止。
A长期参加通灵会产生幻觉,去看医生D。D给了她一些建议。
B放心不下A,自己去参加通灵会。会前A不知为何衣衫不整地跑了出去。C让B给自己倒一杯水。B从水龙头里接了一杯水递给C,C喝了以后中毒身亡。
警方在B的口袋里搜出一个小瓶,里面查出毒药,但是成分和C中的毒不一样!除了B以外没有人接近过C,凶手是怎么下的毒?警方查出C竟然是一个女人!
B从家中溜走。A被人劫持到一个精神病院。警方在C的抽屉里发现六样怪东西:带有胶布的布单、粘着毛线的卡片、气球、一个女人的照片、一个盒子(里面装了棍子、管子、吸管,吸管上抹了尼古丁)、一本法医学的书。C家发现中毒而亡的狗和被拔掉毒牙的蛇。
A从精神病院逃走,找到医生D,D却指认她确实有精神病。A试图逃跑,却再被关入虎穴。B协助A逃出。
警方怀疑D,D拒绝交代任何事实。不久D在自己家中被人打成无面尸。警方找到C的妹妹E,E说这一切都是一个”幕后导演”策划的,目的是为了侵吞A继承的遗产。但是E拒绝供出“导演”。
这本书设置了许多乱七八糟的情节和线索,最后均不能自圆其说。比如凶手为何不在B的口袋里放入毒死C的毒药,根本没有解释清楚。动机也完全不能成立。凶手身份极为意外,那是因为毫无逻辑可言。不可能犯罪手法形同儿戏。总之,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混合型烂作。
最近很忙没有时间更新blog,今天来补一篇电梯密室。这部小说出版不久,因此没有收录进bobo的书单。
所谓的London Eye是伦敦的一个大摩天轮。在两个小孩A和B的注视下,小孩C上了摩天轮。摩天轮转了一圈之后,C却没有下来。A和B在摩天轮旋转期间一直盯着C的密封舱,在密封舱到顶的时候还核对过,所以应该没有盯错。
家长向警方报案,三天过去大家都没有找到C,他到底上哪里去了?
A和B提出8种可能的理论,其中有几种纯属搞笑,比如人体自爆和时间黑洞。
C后来跑到一个废弃的大楼里,被A的父亲误锁在里面三天,靠喝厕所水箱里的水度日(好惨),差点玩完。
作者15岁时发表的第一篇侦探小说短篇,刊载于EQMM上。
A死在电梯里,背后插了一把刀。证人B目睹A在五楼坐电梯下去,证人C、D目睹电梯上了五楼,停了一会儿,然后下到一楼,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停顿。电梯里只有一楼和五楼的按钮上有A的指纹,没有其它的指纹。A的健康状况不大好。
作者Inspector McLean系列的第一本书,由15个小短篇组成,推理成分较弱。其中第12个故事是一个电梯密室。
1. 有一户人家连续发生失窃案,请McLean去调查。结果坏蛋绑架了McLean的副手Sergeant Brook,并冒充Brook去作案,被伪装的McLean识破。
2. 有人连续收到四个黑便士后死亡。黑便士代表什么?
3. McLean变装阻止了一起毒杀案。
4. McLean的宿敌Dr. Fingal绑架了McLean的妹妹,McLean将她解救出来,并擒获了Fingal的几个党羽。
5. A一氧化碳中毒死在汽车里,车窗紧闭,是事故还是谋杀?A的肠子里藏有钻石。
6. 毒药抹在信封口上的毒杀诡计,老掉牙了。
7. 双胞胎不在场证明诡计,也老掉牙了。
8. 通灵会上发生的杀人案,A在黑暗中中枪而死,手枪在窗外找到,无人出入现场。本集中最好的故事。
9. 庄稼地里不断地发生离奇大火。
10. McLean破解密码救出了Dr. Fingal的人质。
11. 鬼屋里老发出奇怪的声音,McLean破解其中的秘密。
12. 电梯密室。A活着进入电梯,上到楼上开门的时候已经中刀而亡。提示:电梯运行很慢。
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电梯密室。
13. 离奇的死亡,凶手身上找不到伤痕。
参见Sir Arthur Conan Doyle, The Adventure of the Dying Detective (1913)。
14. A注意到对面的牙医诊所总是只有人进没有人出,有一天他自己去了一趟,在候诊室的杂志上看到大量血迹。A报警,但是警察调查不出什么问题,A快要疯了。
不错的故事,很有Sir Arthur Conan Doyle, The Red Headed League (1891)的风格。
15&16. McLean经过搏斗终于逮捕了Dr. Fingal及其爪牙。既无谜题也无推理。
本集中比较好的故事是8和14,其它的都不必看。
本作可以说是Helen McCloy最富盛名的小说,由1948年的同名中篇小说注水而成。长篇比中篇多了一个杀人案,除此之外没有太大的差别,我推荐看中篇小说就可以了。
本作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女教师A连续被两所学校解雇,原因是总有人看到她的“分身”(doppelganger)。比方说刚刚看到她上楼,过一会儿她又从外面进来了。A自己也觉得很困惑。有一天A在自宅死掉了,身上没有任何伤口,像是自然死亡。
凶手身上的气味和A的香水味道不同,给Dr. Willing留下了线索。
这个诡计比较异想天开,可行性值得商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推崇Mr. Splitfoot。作者在改编中篇小说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背景介绍,但可惜让A死得太晚,到最后已经没有多少推理空间。还是作者早期的小说更加紧凑一些。
又名Drop to His Death。
Dr. Glass访问出版社大楼,从一层到六层分别是A、B、C、D、E&F、G。楼里连续发生奇怪的盗窃案,失窃物品有一个钟、一架模型飞机、一把E的.45手枪、一本书。C在自己的壁橱里找到模型飞机的碎片。
Dr. Glass在五层和F说话的时候听到电梯传来一声枪响,冲出去的时候电梯仍在下降,他赶到底层打开电梯门,发现G中枪死在里面。这是G的私人电梯,外人不能乘坐。电梯顶上的天窗碎裂,玻璃掉满一地。看样子有人从电梯顶上开枪,子弹穿过天窗击中了G,可是电梯里面找不到手枪。
验尸结果H死于.45的枪弹,但外套上没有火药痕迹。一楼的门丁听到枪响之后似乎传来什么东西撞击的声音。电梯门上有玻璃窗口,当电梯经过的时候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况。五层的Dr. Glass和四层的D都看到G在电梯里下去。案发时E正在五层的厕所冲洗受伤的手腕,五层的前台H小姐当时在四层,枪响之后听到像是人的笑声。
电梯工I证实电梯运行中门不可能打开,因此不可能有人从某层的梯门进入电梯通道,在电梯顶上开枪。要想打开梯门,电梯一要没人,二要处于和某层地板齐平的位置。不过如果切断电源的话,可以用手动的方法让电梯升降,然后打开某层的梯门进入电梯运行的竖直通道。I当天早上进电梯通道检查过一切装置正常。
H的秘书J证实她亲自将G送入电梯。J还看到E从消防通道往楼顶的方向走。C失踪。
这个声音诡计参考Carter Dickson, He Wouldn’t Kill Patience (1944)。
警方在电梯通道下面找到一堆破烂,包括两本厚书、两截通气管、碎掉的雕像、薄荷糖的盒子、电池、耳环等等。
Dr. Glass和警长一起进行犯罪现场重建,电梯的钢缆却突然断掉一根,所幸无人伤亡。
A被人用.45的子弹打死。警方在五楼的厕所水箱里找到.45的手枪,确认两起命案的子弹都从该枪射出。
警方找到失踪的C。G生前认为C是一系列失窃案的祸首,C予以否认。C在警察的逼问下承认自己案发时发出了笑声,因为他看到电梯从四楼经过时,G耷拉着脑袋坐在电梯里,模样十分滑稽。
本书内容颇为复杂,可能因为是二人合作的结果。最终诡计极富想象力,缺点是过于复杂,以至于让人严重怀疑其可行性。如果不加以深究,只当作小说来读还是不错的。凶手在核心诡计之外尚有若干小诡计,均具一定水准。
本书曾经被江户川乱步改编为《恐怖的三角公馆》。我没有看过《三角公馆》,看到网上有人评论说水平一般,觉得有些吃惊,因为原作的水准是相当不错的。我想可能有改编的问题。很多古典时期的优秀作品,一经翻译、改编,立刻面目全非。如果只是翻译水平差还好,最怕译者自作聪明,胡编乱改。我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套中文的S. S. Van Dine,明明是缩写版,却没有地方标明,不明真相的读者恐怕还以为原著就是这个水平,那可真是贻害大众了。
Angells家的双胞胎兄弟A、B住在一间L形的宅子里(不知道“三角公馆”是哪里来的),两人各住一边,中间靠一个电梯分隔。A这边住了A和他的两个儿子CD,以及A的妻子的姐姐E。B这边住了B和他的养子F、养女G,以及G的丈夫H。
当年AB的父亲留下奇怪的遗嘱,两个兄弟谁活得长谁将得到全部遗产。A长年生病,觉得自己活不过B,请了律师I来和B商量签订新的合同,无论谁先死,遗产都在A的两个儿子CD和B的子女FG之间平分。B说要考虑一下。I来的路上听到有人把什么东东丢到河里。
B告诉H有人偷他钱盒里的钱,H帮他取来钱盒,建议他可以在钞票上做记号,以便追踪是谁偷的钱。管家J通报说有一个穿衣戴帽的生人求见,可是管家回去请他的时候,那人却消失不见。过了一会儿,F听到枪响,B中枪倒在饭厅里,H在他旁边。管家J被人打晕。
H说在他和B说话的时候有人从外面透过帘子向里开了一枪,打死了B。J苏醒过来也回忆说看到之前来访的陌生人开枪。
警长Kane在窗外发现疑似凶手的脚印,但是脚印之间的距离表明凶手在离开的时候在走而不是在跑,这不符合常理。Kane由此推断凶手事先留下脚印故布疑阵。I之前听到的声音是凶手把鞋子扔到河里。
A得知B的死讯坚持按原计划修改遗嘱。I帮他准备了新的遗嘱,A签了字。管家J再次看到神秘的陌生人,陌生人再次消失,并从绘画室偷走了I保管的遗嘱。
I取出遗嘱的另一份副本,A坐电梯从楼上下来准备再签一次。E把轮椅上的I推入电梯,等电梯下降到底层的时候,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却是中刀身亡的A!
Kane变魔术般地取出“丢失”的遗嘱,原来I给大家过目遗嘱的时候,Kane偷偷调了包。出乎I的意料,Kane让I主动透露给大家遗嘱找到了。
Kane检查阁楼的时候破解了凶手的电梯诡计。
H说B没有在钱上做记号,但Kane还是发现了钞票上的微小记号,由此判断管家J是小偷。J供认不讳。
Kane料到凶手会再次冒险偷取遗嘱,布下天罗地网……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总共附有惊人的9张插图:饭厅平面图、Angell House总图、一楼平面图、绘画室平面图、电梯纵视图、二楼平面图、阁楼平面图、三楼平面图、地下室平面图。在我看过的所有欧美侦探小说中,数这本的插图数量最多,可见作者用心。(亚军是C. Daly King, Obelists En Route,8张插图。《人狼城》也有很多插图,不过那是四卷本。)小说第十章给出了人物活动时间表。Roger Scarlett一共写过五部长篇,均具有相当水准,以后有时间系统整理。
本作最强的地方是遗嘱的设置以及凶手的杀人动机,相比之下电梯诡计虽然也还不错,倒显得有些逊色。
Laurence Vining是一个著名的犯罪学家,Dr. Benjamin Willing是他的助手(为什么我老想到Dr. Basil Willing)。小说开篇Vining刚解决了一桩疑案,意气风发。
Vining的养子A正在和他的女秘书B恋爱,Vining因为不满A无所事事中止对A的经济援助。Vining收到匿名信让他去Hyde Park和一个戴红帽子的女子相见。Vining的朋友C来找他,两人聊了几句Vining很怒地回到自己房间,却不肯告诉Dr. Willing他们说了什么。
Vining意外地死在Hyde Park。事发经过如下:Hyde Park有一个电梯,Vining从高层进入电梯,高层的电梯工W1关上电梯门开动电梯,然后电梯一路运行到底层,开门的时候楼下的电梯工W2和在那里等着上楼的Dr. Willing一起目睹Vining倒在电梯门口,身上披着L.V.字样的雨衣,背上插了一把刀,已绝气身亡。是谁用什么方法在密闭电梯里杀死了Vining?
A和Vining的马来黑人男仆D双双失踪。当天A和B也有约会,但是A爽约,B空等了一个下午。Vining的女仆E当天下午放假,她自称下午都在逛街,但是他的男朋友电梯工W1说见到她在Hyde Park出现。在警察的仔细追问下,W1说他只是见到一个戴着红帽子的女人,因为E经常戴红帽子,所以他想当然地把那人当成E。W1看到红帽子女人从电梯旁边的紧急螺旋楼梯下楼,Vining跟着下去,但是过一会Vining又从楼梯上来,坐电梯下去,接着就发生了命案。警察觉得Vining这样折返上下楼很奇怪。
烟草铺的售货员当天下午看到一个黑人经过,警方怀疑是D,又在现场的电话亭里找到D的指纹。警长提出一种远距离杀人的手法。
C向警方坦白了自己当天下午去找Vining的真正目的。原来A是C的儿子,当年Vining勾走了C的老婆孩子,C的老婆死后,Vining一直负责照料A。C得知Vining突然决定切断A的经济来源非常恼火。C知道多年前Vining曾经偷出了一把马来族的神圣匕首,便指使D偷出匕首,打算威胁Vining如果不供养A就把匕首的事情曝光。可是D撬开藏匕首的柜子,却发现柜子是空的。D投案自首。D交代说自己当天下午在Hyde Park意外地碰到Vining,出于恐慌藏到电话亭里,后来一直逃亡。
警方在A的床垫下面找到匕首的刀鞘。A也联系到警方,说自己这些天出海去了。
警长说他知道凶手是谁,但是没有证据因此无法结案。
本作的诡计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必然”,但是我同意Robert Adey的观点,认为在所有的电梯密室当中,这是最好的一部。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作为早期的不可能犯罪其原创性值得肯定。书中附有两张详细的插图,在1928年这样的诡计算相当复杂的了。
第二、情节可圈可点。出场人物不多,个个都有嫌疑,增加了案情的复杂度,当然换一个角度说大家都赶巧不巧地在现场出现多少有些牵强。
第三、结尾让凶手以日记的形式揭露谜底很新颖。凶手在日记中不仅交代了自己的作案手法,还仔细讨论了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整个计划显得相当完美。一般的侦探小说没有这么“负责”。
第四、作者采用了某种叙述性诡计,增加了凶手的意外性。就算读者已经对诡计免疫,能够猜出这个手法,也很难猜出凶手的身份。这里可能有一点小小的不公平性,但是总体效果很好。
主人公心理学家A受朋友B邀请来到小镇,那里有一个人家C夫妇领养的小孩D经常离家出走,让家人很是担心。A碰到出走的D,将他制伏。A问D为什么总是出走,D不肯回答,A猜测他有什么害怕的事情。A了解到当年德军空袭炸毁了D的房子,他的朋友都烧死了,只有他一个人幸存,或许他还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
A在D的房间看到一本法西斯哲学家E的作品,担心他被毒害。A查到书归D的英语老师F所有,但是F否认给过D这本书。
A意外地在附近碰到E,原来他离开德国以后隐姓埋名藏在这里。A从B那里了解到多年前在镇上曾经有一个警察看守五六个德国罪犯,结果德国罪犯集体暴动,警察受伤。其他警员及时赶到,制伏了五个德国兵。重伤的警察临死前说有一个德国人逃了(one got away)。警方试图追查逃走的那个德国人,但囚犯档案在当晚的空袭中被毁,整个事情后来不了了之。A猜测当年逃跑的那个德国兵现在改头换面呆在小镇里。
F从高处掉下来摔死,死前留言“J’en ai”,法语I’ve got it。Dr. Basil Willing出场。F临死前手里抓了一个纸条,上面画了一个圆圈,里面写着E、I、R三个字母,是D的作业纸。
大家在一个灌木丛下面找到一间地下小屋,那里是F的凶案第一现场,D正躲在里面哭泣。
大家怀疑凶手可能是E,找到E的小屋,却发现门窗自内紧锁,E死在密室之中。
关于身份的小说很多,本作的处理比较成功,留给读者的线索非常充分(甚至有点过于充分了),但因为读者会有一个心理盲点,所以最后凶手仍然具有一定的意外性。本作对于凶手的性格形成和法西斯思想的演变做了深入的探讨。Dr. Willing一如既往地发现了凶手的心理指纹,从而解决了整桩案件。密室的设定过于简单,甚至不是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