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08

Horatio Winslow & Leslie Quirk, Into Thin Air (1929)

本书曾入选多个密室书单,相当有名。这两个作者只写过这一本侦探小说。

故事一开头便连续提出好几个不可能犯罪的谜题。干净的石板上突然浮现出文字,镜子表面出现了不久前刚刚处决的传奇怪盗Spook的指纹。犯罪学权威Dr. Klotz判断指纹为真,认定Spook未死,带领大家去挖他的坟墓,却发现Spook的尸体好端端地躺在棺材里,手上的指纹和镜子上的指纹相同——难道尸体会走?更奇怪的是,棺材里出现了Dr. Klotz私藏的一枚宝石!

接下来连续发生两起杀人案,先是通灵会上,凶手在众目睽睽之下升天消逝,尔后又有一次凶手被人逼到墙角,却在空气中凭空消失。Dr. Klotz也死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桌上的定影液被人打翻,相片被人取走。

魔术师讲解凶犯手法
凶手采用了大量的魔术手法。事先用有文字的石板替换了干净的石板,用印上真指纹的镜子替换了原来的镜子,将宝石放到棺材里。消失的方法是用人形钢丝撑起发光布,将大家注意力引到某一个方向,然后猛然收回魔术道具。
 

Posted by on February 19, 2008 in impossible crime, locked room, novel

Leave a comment

John Dickson Carr, To Wake the Dead (1938)

第一起杀人案发生在一个房子里,尸体被发现时,A醉倒在现场。现场有A的指纹,因此警方怀疑他是凶手,等他醒来之后审问,却什么也没问出来。A完全不记得自己如何来到现场,只迷迷糊糊地记得见到一个身穿旅馆服务生制服,手托托盘的人。死者死于颈部窒息,但A有一只胳膊坏了,所以无法勒死死者。

警察把A投进监狱,紧接着便发生了第二起杀人案。一人死在旅馆里,凶案发生当晚楼道入口一直有人监视,没有外人进入。死亡方式很奇怪:有人把死者放在大衣柜里(大概是这种样子),脖子上缠了毛巾,置于柜子开口处,合上柜子,活活夹死。

诡计
凶手是A。他因为只有一只胳膊能使劲,所以故意采用勒死的方法杀人,以洗脱自己的嫌疑。他杀死第一个人的时候将受害者的脖子缠上毛巾,放在床尾板的凹陷处,施力压死。之后故意留在现场,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监狱,这样在第二起凶案的时候就有了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第二起凶案发生当夜,他从警局偷了一套警察制服,从火灾逃生通道窜入旅馆楼道。因为警察制服和服务生制服很像,他又推着一车旅馆毛巾,大家都把他当成了服务生。他之前撒谎说看到手持托盘的服务生,也是为了将人们的思路引到这个方向。

嗯……看上去不错。可是,他是怎么从监狱里跑出来的呢???

答案让人跌破眼镜:监狱里有秘道!而且不止一个,一共三个!天啊,Carr居然也用这种伎俩,虽然不是主要诡计,但是到最后解答时才给出,而且之前警长还信誓旦旦地说过绝对不可能有人越狱,不客气地说,完全违犯了侦探小说的公平性!

话虽如此,关于制服的诡计还是很有创意的,值得肯定。

 

Posted by on February 14, 2008 in impossible crime, locked room, novel

Leave a comment

John Dickson Carr, Hag’s Nook (1933)

Dr. Fell的登场之作。本书主要胜在气氛渲染,诡计虽不算惊艳但也还不错。一定要看英文原作,翻译不可能有这个味道。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恐怖的监狱里。第一任监狱长规定,后代长子都要在监狱守夜一晚,浏览过保险箱里的信件,方可继承遗产。长子A于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去探取信件,大家从远处望见他走进监狱大门,打开了里面的灯。过了一会儿他熄了监狱的灯,大家便去和他会合,却发现他死在阳台下面,被钝器击中脑壳毙命。保险箱里的信件盒也不见踪影。

与此同时A的堂弟B也消失不见。之前有人看到B收拾行囊,因此大家怀疑是B杀死了A随后潜逃。

诡计
凶手知道A十分害怕晚上进入监狱,便怂恿B代替A去取信。B收拾行囊,穿上A的衣服去了古堡。凶手提前杀死A,安放在阳台下,并和众人一起赶到现场,发现A的尸体,之后再在另外的会合处杀死B,完成不在场证明。

Dr. Fell从两处发现了破绽。第一、当晚下大雨,窗户下都是积水,可是通往阳台的大门打开,门口却没有积水。说明有人在雨停之后,也就是发现尸体的后半夜进去开了门。第二、监狱的灯比预定时间早熄了十分钟,而B的手表正好快了十分钟。

凶手的动机是要取出信件,因为信件可以证明他之前杀过人。

小说里的一个有趣字谜
一首诗的每一行都是一个谜语,谜底的首字母可以连成一句话。
 

Posted by on February 12, 2008 in novel

Leave a comment

Philip MacDonald, Warrant for X (1938)

Mr. Garrett在茶馆里听见两个女人A和B的对话,计划一个婴儿绑架案(二女对话中管受害对象叫“it”,意指小孩)。Garrett追踪二人未果,返回茶馆,拾到一女遗留的的一只手套和里面的一张购物清单。Garrett到警察局报案,警察认为证据不足不予立案,Garrett通过朋友C太太找到Colonel Anthony Gethryn求助。

Gethryn关于购物清单的精彩推理,如何找到D
Gethryn研究购物清单发现,列在最前面的几项物品都是周末可以买到的,而最后两项物品“L. Lamb”和“1lb. st”(解释为leg of lamb羊腿、1lb of suet一磅牛油)周末则买不到。购物清单握在手套里,说明当天要用。当天正是周末,为什么要在购物清单上写下买不到的东西呢?仔细研究最后两行的字迹,发现抖动很厉害。Gethryn猜测字条主人是在公共汽车上写下的最后两行,意思当是L. Lamb(人名)住在1 ll. street(ll开头的街,1号),“lb”其实是“ll”。

排查附近ll开头的街,很快找到了L. Lamb女士,以下称为D。

D承认她当日遇到了A(二女中的一人)。A在主顾E家做女佣,Gethryn到E家拜访,了解到E家通过一家叫做KJB的中介公司雇到了A,但是A几日前已离开,这条线索中断。Garrett去KJB公司调查A的情况,也没有查出什么名堂。

Garrett一日之内三次遇险,险些被人推下电车轨道。Gethryn判断因为Garrett在KJB打草惊蛇,所以招来杀身之祸。这时传来E家女主人自杀的消息。Gethryn给手下开出4大条加12小条指示,严密监视KJB。

Gethryn阅读E家女主人的自杀报告,猜测她生前遭人勒索。他手下在KJB门口拍下监视录像,一天之内有数名身着制服的佣人进入,调查表明这些人都在职,既然没有转换工作,到中介公司来干什么?Gethryn进一步判断KJB有鬼。

Gethryn设局请C太到KJB雇佣女佣一名(F),并假修情书一封给F看见。不久C太果然受到KJB勒索,Gethryn手下早有准备,一举擒获勒索犯。

女佣F逃走。警方虽然抓到了勒索犯,却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KJB和勒索案有任何关联,案情陷入僵局。这时F约Gethryn在某地见面,欲提供线索。Gethryn按时赴约,却发现有人先下手杀死了F。Gethryn突然意识到F的箱子还留在C太家,飞车赶至C太居。没想又被人捷足先登,女佣被人打晕,箱子翻开,所幸C太晚上不在家没有受伤。Gethryn研究箱子里的杂物,发现有一张纸被撕走,只剩一个小角,纸质粗糙。Gethryn从纸质判断是存包的小票。警方迅速在各个存包处安插眼线。

果然很快有一个小孩取走手提箱。两个警察跟踪小孩,在人群之中看丢了一分钟,手提箱便被人取走!原来有人付给小孩钱让他取包,从小孩对那人长相的描述得不到任何情报。警察长官大发雷霆,所幸两名笨警察当中的一名事先打开手提箱记录了里面的东东。其中有一捆钞票上写着一行神秘的字:L 10-5 A 10-11。

这一行字是什么意思?找到F夫妇和G夫妇
Gethryn推断10-5和10-11是日期,指10月5日和10月11日。L=Leave,A=Arrive。什么样的旅行需要6天时间?横跨大西洋!通过排查11日入港的游轮旅客清单,警方锁定船上只有两个小孩,即F夫妇的儿子和G夫妇的女儿。其中G夫妇的女佣和Garrett的描述吻合,姓名首字母也和女佣A相同,Gethryn猜测她就是A,受人指使要绑架G夫妇的女儿。

警方暗中跟踪保护G夫妇,一直没有情况发生。Gethryn看马戏的时候突然想到,当日在饭馆里Garrett并没有看见两人说话,只是通过听到的声音,判断语气强硬的人长相比较凶悍,语气软弱的人长相比较漂亮,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受人指使的那个女佣B,可能其实长相比较凶悍,那么有可能她其实是F夫妇的女佣!Gethryn迅速和F家取得联系,但是晚了一步,F的小孩已被绑架,F先生正带着一箱赎金去车站和凶手会面……

最后是Garrett和凶手一系列紧张的action。不用说,到头来坏人伏法,小孩平安。

 

Posted by on February 11, 2008 in novel

Leave a comment

P. D. James, A Taste for Death (1986)

阅读P. D. James的小说有一个技巧,那就是只读对话,对话之间冗长的叙述和描写全都可以略过不读,对情节没有任何影响。这个故事开头还挺吸引人,在教堂里发现一位从男爵(baronet)和一个流浪汉的尸体。接下来有大段的调查,但是基本没有任何推理,直到快结尾的时候才出现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凶手在现场落下了一枚钮扣。这件证物一出现,凶手身份也就大白天下,实在无趣至极。

罗罗嗦嗦扯了四百多页,就像一块注水猪肉,偏偏各方评价居然还都很高,不禁让人无语。

 

Posted by on February 4, 2008 in novel

Leave a comment

Reginald Hill, The Wood Beyond (1996)

本书有两条线,一条是Pascoe调查自己的祖父在一战中因逃兵罪被处决的历史。另一条是一个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抗议药厂虐待动物,结果在药厂附近的地里挖出一具陈年骸骨,Dalziel于是着手调查骸骨的来历。

骸骨是谁?
是Pascoe祖父的brother。当年误杀死Pascoe伯祖父的人,有个后代是药厂的头。他为了窃取另一个药厂的机密,假冒动物保护组织对对方展开袭击。两条线在书末交汇。

Reginald Hill是当代英国解谜小说巨匠,作品以情节复杂、行文繁难著称,但看完这本书,我不免觉得有点失望。单以文笔来讲,确实比一般的美国作家高一个档次,但情节的复杂度比起Carr、Queen等前辈仍差距不小。同样的故事让Carr来讲只需要一半的篇幅。

 

Posted by on February 3, 2008 in novel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