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Monthly Archives: June 2008

Patrick Quentin, A Puzzle for Fools (1936)

主人公在精神病院里疗养,不断幻听到有人让他杀人,之后病院里果然发生了杀人案。本书的恐怖气氛渲染不错,结局也有一定的意外性,但诡计比较简单。

诡计
凶手是一个contortionist(能把身体扭成各种形状的人),他用腹语不断对旁人进行心理暗示。中间他制造自己被绑架的假象,用技巧使用绳子把自己绑紧,好像是外人所为。

动机:他是死者的女婿,谋害死者是为了继承财产。

 

Posted by on June 3, 2008 in novel

Leave a comment

Christopher Bush, The Case of the Green Felt Hat (1939)

和前一部书Close Quarters一样,本作也出现了尸体上消失的帽子。

小镇上搬来一个声名狼藉的敲诈犯,镇上居民以前大多受过其害,一时间议论纷纷。某晚小镇居民收到一个电话,说某处的棚子着火了,大家赶去灭火,却在草堆下发现敲诈犯的尸体。

草堆很难点着,尸体的脚露在草堆外面对着大路,警方由此推断凶手不是要焚毁尸体,而是要让尸体在晚上的某个特定时间被人发现,制造自己的不在场证明。

法医推断死者死于下午三到四点,但是有证人证实在四点以后看到死者戴着绿色的帽子在大路上走过!这如何可能?警方在丛林中发现了绿色帽子,说明第一现场是在丛林中,而不是在棚子里。凶手为什么要搬运尸体?

Travers推翻凶手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
凶手和死者约好一个时间在高尔夫球场边的树林会面。凶手在捡一个球的时候进入树林,杀死死者,回去谎称球找不到了,继续打球,完成下午的不在场证明。另一人偶然发现死者,为了维护凶手,谎称在四点钟以后看到死者在大路上行走。

晚上凶手将尸体搬到棚子里,点燃草垛。别人看到他家的灯亮,以为他在家。(这个不在场证明比较弱。)

帽子被丢弃在另一片丛林里,目的为了混淆第一现场。这个诡计不错:警方在尸体上发现树枝,由此判断第一现场在丛林里,却没想到此丛林非彼丛林。两次混淆现场的诡计并不多见。

 

Posted by on June 2, 2008 in novel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