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鲇川哲也《黑桃A的血咒》

一帮人来到紫丁香山庄,外面发现一具坠崖尸体(A),身旁留有一张黑桃A的扑克牌,披着B的风衣。山庄里的扑克牌13张黑桃全部不见,当晚又少了红心3和梅花J。接着山庄内部发生连续杀人事件,现场均留有扑克牌:

黑桃2:C以无差别杀人的方式被毒死,F捡起C掉落的红色削笔刀放在桌上
黑桃3:D被红色削笔刀刺入延髓
黑桃4:E被勒死,附近找到用一张纸条,用B的钢笔写了259789,推测为神田区的电话号码
黑桃5:F被铁火钳击毙
黑桃6:G被毒箭射死
黑桃7:B溺死后裸体放置在玫瑰花床上

警察在G的房间里找到黑桃8至K的扑克牌。最后由星影龙三破解案情。

诡计
A系意外死亡。B为了杀死D,故意在A身边留下扑克牌和自己的风衣,制造连续杀人案的假象。她杀死D和C,留下3和2的扑克牌,让人以为C死在D之前,这样自己有不在场证明,实际上D早死在C之前。B杀死D用的是C的红色削笔刀,另一人H有一支同样的绿色削笔刀,B在C中毒时故意掉落H的绿刀,让F看见,F因为是色盲分辨不清颜色,还以为是C掉的红刀,因为之后D死于红刀,这就更证实了“C死在D之前”。星影从F的绘画作品“蓝色夕阳”看出F是色盲。B将毒死C的毒药下在糖里,事后替换回无毒的糖。

E记下的数字是21日的彩票,B谎称纸条是20日所书,并将数字用电话号码掩饰。B之后因为事情暴露,又杀死F、G。

杀死B的人是另一人I。她偷走红心3和梅花J,买来一副同样的扑克牌,杀死B,留下黑桃7,造成连续杀人假象。

本作的扑克牌诡计非常精彩,是连续杀人案中的杰作。

 

Posted by on June 24, 2010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米泽穗信《寻狗事务所》(2005)

私家侦探A和同伙B接到两桩案子,一个是调查年轻女孩C的失踪案,还有一个是调查一本古文书。二人分头行动。A查知C在自己的网站上被变态D骚扰,又从另一位私家侦探处得知C曾经误伤D。A研究网站记录,并查到C躲藏的地方,在里面找到一个笔记本,发现如果能从图书馆借出一本古书,便可获知C的所在。A赶去解救C,却在临近结尾时,靠推理发现了惊人的真相……

真相
C设下陷阱引D上钩,她根本就想杀死D。

本书的结尾有一个亮点,就是无法确认A的推理究竟是否正确,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Posted by on June 22, 2010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小峰元《阿基米德借刀杀人》(1973)

故事以高中女生怀孕作为开端,之后出现主体案情。男孩A的姐姐B和情人C幽会,半截B的母亲D出现,C把母亲支开,回家后发现C不见,以为C已离去,没想到接下来C失踪了。

警方调查发现母亲D连续几天买水泥,又在D家发现C的尸体。D招供自己杀死了C。但接下来A又说他才是真正的凶手。案发当天他本该坐船参加一个活动,但是别人帮他冒名顶替了。

真相
A失手打昏了C,以为C已死。D让A逃走,想掩埋“尸体”的时候发现C还活着,干脆把C杀死。

作品带有那个年代典型的社会派烙印,探讨了高中生早孕、青少年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

 

Posted by on June 22, 2010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藤原伊织《恐怖分子的阳伞》(1995)

公园发生爆炸事件,主人公A刚好在现场。A在自己的酒吧中被黑帮分子B警告,随后认识了在爆炸中死去的女子C的女儿D。A和B结成好友,又和D一起调查爆炸案。A着重调查C为什么当日会在公园出现,从她的日记本里发现她是去参加一个诗歌聚会。警方在命案现场找到通缉犯E的断手,推测E已死亡。当年A、C、E三人是大学同学,E曾经制造过一个炸弹,因为车祸不慎误炸,后流亡在国外。

诡计
凶手是E,他在国外加入黑帮,断了一只手,后来一直留着。他将断手留在现场,制造已死假象。
 

Posted by on June 22, 2010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G. K. Chesterton的不可能犯罪

至此,我已整理完毕Chesterton的全部不可能犯罪作品。Chesterton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可能犯罪大师,一生留下26部不可能犯罪短篇,没有此方面的长篇作品。他的故事构思独特,气氛诡异,文笔优美,对后世作家(尤其是John Dickson Carr)影响极大。

现将他的不可能犯罪作品列清单如下,其中不加标注的是Father Brown系列,HF=Horne Fisher。

密室
The Secret Garden
The Invisible Man
The Wrong Shape
The Absence of Mr. Glass
The Man in the Passage
The Vanishing Prince – HF
The Arrow of Heaven
The Oracle of the Dog
The Miracle of Moon Crescent
The Doom of the Darnaways
The Actor and the Alibi
The Vanishing of Vaudrey
A Tall Story – Pond

无足迹杀人
The Dagger with Wings
The Shadow of the Shark – Gabriel Gale

不可能盗窃
The Soul of the Schoolboy – HF
The Tower of Treason – HF
The Song of the Flying Fish
The Red Moon of Meru

其他
The Hammer of God(一人被不可思议的大力击毙)
The Salad of Colonel Gray(鬼怪骚扰)
The Resurrection of Father Brown(死人复活)
The Curse of the Golden Cross(十三世纪的杀人诅咒)
The Blast of the Book(看过书后即消失)
The Pursuit of Mr Blue(监视现场找不到像凶犯的人)
The Hole in the Wall – HF(冰面上消失)

注:Bob Adey的清单包括了The Three Tools of Death和The Ghost of Gideon Wise,我觉得这两个故事作为不可能犯罪有点勉强。另外,Bob没有收录The Resurrection of Father Brown,我觉得它可以算是比较弱的不可能犯罪。

补:加入Bob Adey没有收录的A Tall Story。

 

Posted by on June 16, 2010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作品总导读

今天完成了吉林出版集团Helen McCloy作品总导读的初稿。因为Helen McCloy是我喜爱的作家,所以这一个多月来的努力是相当愉快的体验,感谢私家侦探给我这个机会。无论稿件最后是否被采纳,都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国内出版社合作,为国内的推理事业尽一份力。

我个人很喜欢读书评,但自己动手写导读类的文章还是头一次。因为之前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写出来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大家批评。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就是导读当中提到的书,都是我看过的;导读里面的内容,超过80%是我自己总结的。我感觉国内的导读、介绍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写导读的人自己没有读过足够的书,很多句子从网上照搬,也不管人家说得有没有道理,反正自己没看过,当然更谈不上自己的观点了。(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个客观条件的问题,就是很多原版书在国内不容易找到,因此不能完全苛求。)我觉得写评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看书再说话,看了书才能有自己的观点。不然写来写去总是别人的视角,那就没有意思。只要是自己的观点,不用怕说得不对或者不全面,都有价值。不对可以订正,不全面可以补充,只要是自己的东西,就一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一定能给别人启示,就是有益的尝试。

Helen McCloy作品总导读1.1版

1.02版:增加作品的中文译名和中短篇小说介绍。
1.03版:把所有的人名、书名、引文都翻成了中文,方便国内读者阅读。语言上的一些改动。
1.04版:增加了关于心理悬疑的讨论。
1.1版:格式上减少罗列,读上去更像是文章。

 

Posted by on May 21,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的理系推理

颇有这么一类“心理分析”,打着“心理”的旗号,其实是胡乱猜测,既无事实根据,也无逻辑基础。(比方说Gladys Mitchell在Death at the Opera里面有这样一个推理:因为死者没有注意到现场的异常情形,所以凶手一定是个话痨,不断地跟死者说话以吸引其注意力。&^%$$%#@^#!)相比之下Helen McCloy的线索和推理就很扎实,以科学事实为基础,读来十分可信。

Helen McCloy的很多案情解决需要用到一些生僻的科学知识。套用一个时髦的词汇,就是“理系推理”。和某些日本作家纯粹炫学、可有可无的“理系推理”不同,McCloy小说中的科学知识总是对案情解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作者自己很好地概括在The Bug That’s Going Around (1979)里面:

In most of Dr. Basil Willing’s murder cases the essential clue has been some scrap of rare information.

列举如下:

  • Dance of Death (1938) 讨论了毒药引起身体变热的科学依据。
  •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死者生前从事化学研究。书中讨论了某种金属的化学性质。
  • The Deadly Truth (1941) 案情解决利用了关于听觉限度的科学知识。
  • Who’s Calling (1942) 关于视觉的生僻知识。
  • Cue for Murder (1942) 关于某种疾病的生僻知识。
  • Panic (1944) 相当专业的密码学算法讨论。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物理学常识。
  • Two-Thirds of a Ghost (1956) 医学和文学的生僻知识。
  •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本作的科学基础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 The Impostor (1977) 密码算法。
  • A Case of Innocent Eavesdropping (1978)* 关于视觉的生僻知识。

作为一个女作家,Helen McCloy能在作品中运用这么多的科学知识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和早年R. Austin Freeman、Arthur B. Reeve开创的“科学侦探”的流派不同,Dr. Basil Willing从不使用奇怪的科学仪器(The Man in the Moonlight里的测谎仪除外),也不把科学实验当成一种常规的侦破手段,而更多地是用知识来进行推理。

 

Posted by on May 19,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的非物质线索

后人评价一个侦探小说作家,最主要的是看他/她和别的作家有什么不一样,给侦探小说这种类型小说带来了什么新的东西、新的发展。通常认为Helen McCloy对侦探小说的最大贡献是心理分析,因为她的主人公Dr. Basil Willing是心理医生,能窥探别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在出道作Dance of Death (1938)里,Dr. Willing说出了下面这句话:

Every criminal leaves psychic fingerprints, and he can’t wear gloves to hide them.

这句话可以说是Dr. Willing破案的指导方针。古典侦探热衷于收集指纹、烟头一类的物质证据,到了Dr. Willing这里,则更看重嫌疑人的话语、感觉、思想、行为等一系列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证据(intangible clue)。我个人认为“非物质线索”这个概括比“心理分析”更准确。下面是具体的例子:

  • Dance of Death (1938) 凶手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做出了一个不自然的行为,暴露出他(她)的思想,成为Dr. Willing破案的主要线索。
  •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凶手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说出了一句,暴露出他(她)的思想
  • The Deadly Truth (1941) 凶手的一句暴露了他(她)的听觉异于常人。
  • Who’s Calling (1942) 凶手的一句暴露了他(她)的视觉异于常人。
  • Cue for Murder (1942) 凶手的某种怪异行为(放出笼里的鸟)暴露了他(她)的过去经历。
  • Panic (1944) 狗的某种反常行为暴露出死者是被杀死的。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大量的对凶手性格形成的心理分析。
  • Alias Basil Willing (1951) Dr. Willing通过分析盲人对世界的感觉,得以解开奇怪的死亡留言。
  • Murder Stops the Music (1957)* 狗的异常行为暴露了凶手的过去经历。

另外McCloy非常喜欢采用“涂鸦”这种线索。一般是受害者或者凶手在纸上留下奇怪的记号,含有某种隐晦的意义。一旦涂鸦得以破解,案情就明晰了一大半。涂鸦本身是物质线索,但它反映的是受害者或者凶手当时的思想,因此也可以算是一种心理线索。这样的例子包括:

  • The Goblin Market (1943) 死者死前留下奇怪的涂鸦,包括一些字母,和一个奇怪的饼和方块构成的图形。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离家出走少年的笔记本上出现E、I、R三个字母组成的奇怪的涂鸦。
  • The Bug That’s Going Around (1979)* 电话簿上的奇怪涂鸦。

和Dr. Willing锐利的洞察力相对,小说里的凶手也经常采用心理方面的诡计。最典型的是恐吓诡计,代表作有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48)、The Singing Diamonds (1949)、A Question of Time (1971)。此外Mr. Splitfoot (1968)里的心理密室和Burn This (1980)里凶手对狗的听觉操纵也都属于心理诡计。

运用心理分析的侦探小说其实不少,但像Helen McCloy这样持续、稳定地采用心理线索和心理诡计的作家则不多见。可以不夸张地说,Helen McCloy的Dr. Basil Willing系列小说开创了“心理侦探”这一崭新的侦探模式,在传统的古典推理中独树一帜。

 

Posted by on May 19,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的战争题材小说

Helen McCloy的多部小说以战争为背景,融合了侦探、间谍、动作等诸多元素。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的主人公之一是从德国逃亡的科学家。The Goblin Market (1943)围绕德国的潜水艇展开。Panic (1944)是密码间谍小说。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分析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和纳粹思想的形成。晚期作品The Impostor (1977)和The Smoking Mirror (1979)也都和间谍、战争有关。

 

Posted by on May 19,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的不可能犯罪

Helen McCloy的以下几部作品涉及不可能犯罪:

  • Dance of Death (1938) 死者在大雪天中暑身亡。两个人喝下同一杯毒药,一人死亡,另一人却安然无恙。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密室杀人。
  •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48) 分身(doppelganger)。
  • Unfinished Crime (1954) 不可能盗窃。
  • The Further Side of Fear (1967) 密室盗窃。
  • Mr. Splitfoot (1968) 监视下的密室杀人。
  •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密室中的惊吓杀人。

其中The One That Got AwayUnfinished Crime这两部书Robert Adey没有收录。另外Who’s Calling (1942)讨论了poltergeist(弄乱的家具)。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里消失的子弹,Panic (1944)里的非人类足迹也可以算作边缘化的不可能犯罪。

Helen McCloy的密室不可能犯罪基本可以分为机械密室和心理密室两类,比较出色的是心理密室。

 

Posted by on May 19,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