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Helen McCloy,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April 28

主人公心理学家A受朋友B邀请来到小镇,那里有一个人家C夫妇领养的小孩D经常离家出走,让家人很是担心。A碰到出走的D,将他制伏。A问D为什么总是出走,D不肯回答,A猜测他有什么害怕的事情。A了解到当年德军空袭炸毁了D的房子,他的朋友都烧死了,只有他一个人幸存,或许他还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

A在D的房间看到一本法西斯哲学家E的作品,担心他被毒害。A查到书归D的英语老师F所有,但是F否认给过D这本书。

A意外地在附近碰到E,原来他离开德国以后隐姓埋名藏在这里。A从B那里了解到多年前在镇上曾经有一个警察看守五六个德国罪犯,结果德国罪犯集体暴动,警察受伤。其他警员及时赶到,制伏了五个德国兵。重伤的警察临死前说有一个德国人逃了(one got away)。警方试图追查逃走的那个德国人,但囚犯档案在当晚的空袭中被毁,整个事情后来不了了之。A猜测当年逃跑的那个德国兵现在改头换面呆在小镇里。

F从高处掉下来摔死,死前留言“J’en ai”,法语I’ve got it。Dr. Basil Willing出场。F临死前手里抓了一个纸条,上面画了一个圆圈,里面写着E、I、R三个字母,是D的作业纸。

大家在一个灌木丛下面找到一间地下小屋,那里是F的凶案第一现场,D正躲在里面哭泣。

大家怀疑凶手可能是E,找到E的小屋,却发现门窗自内紧锁,E死在密室之中。

Dr. Willing揭露真相
凶手是小孩D,他是当年逃跑的第六个德国兵。他杀死了真正的D,然后冒充为空袭的幸存者活了下来。他经常离家出走是因为总想着有一天能回到德国。他读了E的书非常激动,以为E可以帮助他回德国。F发现了D的秘密被他灭口。E拒绝帮助D,D感到幻灭所以杀死了E。

Dr. Willing从下面几点做出推理。小镇历史上只遭到过一次空袭,因此D和朋友遭遇空袭的那个晚上正好和德国罪犯暴动、囚犯资料被毁发生在同一天。D写的EIR三个字代表电压、电流、电阻,说明他学过Ohm定律,但是F没有教过他,所以只能是他以前在德国的时候学的。D写数字的时候用逗号而不是圆点做千位分隔符,这是欧洲大陆的习惯。D假装不会德语但是露出了马脚。D会一定的拳脚功夫暴露出他受过纳粹训练。F的死亡留言不是J’en ai而是Johnny(D的名字)。

Dr. Willing在E的小屋里发现一只蜜蜂,由此判断房屋里一定有秘密出口。果然屋子后面的灌木丛下面有一个小的开口,只有小孩D可以出入。

本作利用了读者的一个心理盲点,就是觉得小孩子不可能是士兵。

关于身份的小说很多,本作的处理比较成功,留给读者的线索非常充分(甚至有点过于充分了),但因为读者会有一个心理盲点,所以最后凶手仍然具有一定的意外性。本作对于凶手的性格形成和法西斯思想的演变做了深入的探讨。Dr. Willing一如既往地发现了凶手的心理指纹,从而解决了整桩案件。密室的设定过于简单,甚至不是很有必要。

 

Posted by on April 28, 2009 in impossible crime, novel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