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hristianna Brand, Death in High Heels (1941)

February 25

Christianna Brand的出道作Death in High Heels发表于1941年,黄金时代的尾声。本书的设定是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英式谜题(British mystery)。英式谜题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是指出场人物数目有限,一开始便排队出场(而不是像Raymond Chandler那样每一章蹦出来一个新人),死者、凶犯、嫌犯都在其中,故事地点基本不变,以及大量的红鲱鱼(假线索)。

这本书的舞台是一个时装店,出场人物都是店里的员工,有老板A、时装设计师B、老板的副手CD、秘书E、站台FGH、模特IJ、清洁工K,共计11人。小说正文之前有人物列表,大家一开始便都出场,很快死亡1人,凶手在剩下的10人中找。

故事开始是讲时装店的几人买来打扫卫生的清洁剂,不慎掉了一点在地毯上。中午吃饭的时候老板的一名副手D中毒死掉了,查明就是清洁剂的毒。是谁溜进厨房下的毒?

警察按部就班地调查案情,分类整理每个人获取毒药的可能性、下毒的可能性、动机。在第3章第3节列了一个10行3列的大表——制表也是英式谜题的常见工具。

红鲱鱼1:时装设计师B的裤带里发现毒药渣。之后警察查明他只是想和抛弃他的同性恋人一同自杀,最终未能实施。

红鲱鱼2:秘书E曾溜进死者办公室开死者的保险箱,因为里面有对她不利的文件。

F险些睡死在自己房间里,现场留有遗书,用大写字母写成(真的遗书很少会用大写字母),字迹散乱,遗书里F声称自己是毒死D的凶手。F入睡之前C和H去看她,C按规定给过她一杯安眠药,走后把钥匙给了H。H声称自己把钥匙丢在了邮箱里,但是后来钥匙却在桌子上找到。安眠药玻璃杯上没有C的指纹,却有F和H的指纹。现场有一副手套,看上去伪造遗书的人戴这幅手套太大,所以自己写得很乱。警方怀疑H试图谋杀F。

苏醒过来的F承认自己下的毒,她本意不是要毒死D,而是想让C生病,这样C就不能外派了(大家都想得到外派的机会)。没想到D吃了C的午饭。侦探Charlesworth却说她不是凶手。

Charlesworth接连指控G和J,随即揪出真凶。

真相
凶手是C。她和A有私情,不想自己外派以后D和A搞在一起,因此害死D。她没有机会接近撒在地板上的毒药,从后门溜走,到药店另买了一份药,下在午饭里。F自杀以后C看到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便伪造遗书。她擦去了玻璃杯上自己的指纹,戴上手套写下遗书,因为手套太小(而不是太大),所以字迹散乱。

H后来来到现场,认为自杀对F是一种解脱,便没有救她。H不小心摸了玻璃杯,留下了自己的指纹。她后来为了掩盖自己进入过现场的事实,说了一系列谎言。

Charlesworth从两点推出了凶手。没有人看到C上楼,可是吃中饭的时候她从楼上下来,说明她走后门上的楼。C无意中说到F “make an end of her life”而不是”put an end of her life”,这个用词和遗书的用词一样。

本书人物并不算多,但是几乎个个都有嫌疑,最后揭谜的时候更是多重解答、转折不断。这种误导的技术显然受到Agatha Christie的影响。缺点是最后的推理比较薄,读者不太可能想到。

总而言之,Christianna Brand的出道作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正统英式谜题。

 

Posted by on February 25, 2009 in novel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