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Monthly Archives: May 2009

James Yaffe, Department of Impossible Crimes (1943)

作者15岁时发表的第一篇侦探小说短篇,刊载于EQMM上。

A死在电梯里,背后插了一把刀。证人B目睹A在五楼坐电梯下去,证人C、D目睹电梯上了五楼,停了一会儿,然后下到一楼,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停顿。电梯里只有一楼和五楼的按钮上有A的指纹,没有其它的指纹。A的健康状况不大好。

诡计
A进入电梯的时候还活着,电梯下降的时候晕倒。C、D看到A倒在电梯里,C大叫“A死了!”,D吓得惊声尖叫。从D的角度其实看不到A的背后。C指使D去报警,自己趁机杀死了D。
 

Posted by on May 23, 2009 in impossible crime, story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作品总导读

今天完成了吉林出版集团Helen McCloy作品总导读的初稿。因为Helen McCloy是我喜爱的作家,所以这一个多月来的努力是相当愉快的体验,感谢私家侦探给我这个机会。无论稿件最后是否被采纳,都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国内出版社合作,为国内的推理事业尽一份力。

我个人很喜欢读书评,但自己动手写导读类的文章还是头一次。因为之前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写出来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大家批评。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就是导读当中提到的书,都是我看过的;导读里面的内容,超过80%是我自己总结的。我感觉国内的导读、介绍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写导读的人自己没有读过足够的书,很多句子从网上照搬,也不管人家说得有没有道理,反正自己没看过,当然更谈不上自己的观点了。(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个客观条件的问题,就是很多原版书在国内不容易找到,因此不能完全苛求。)我觉得写评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看书再说话,看了书才能有自己的观点。不然写来写去总是别人的视角,那就没有意思。只要是自己的观点,不用怕说得不对或者不全面,都有价值。不对可以订正,不全面可以补充,只要是自己的东西,就一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一定能给别人启示,就是有益的尝试。

Helen McCloy作品总导读1.1版

1.02版:增加作品的中文译名和中短篇小说介绍。
1.03版:把所有的人名、书名、引文都翻成了中文,方便国内读者阅读。语言上的一些改动。
1.04版:增加了关于心理悬疑的讨论。
1.1版:格式上减少罗列,读上去更像是文章。

 

Posted by on May 21,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的理系推理

颇有这么一类“心理分析”,打着“心理”的旗号,其实是胡乱猜测,既无事实根据,也无逻辑基础。(比方说Gladys Mitchell在Death at the Opera里面有这样一个推理:因为死者没有注意到现场的异常情形,所以凶手一定是个话痨,不断地跟死者说话以吸引其注意力。&^%$$%#@^#!)相比之下Helen McCloy的线索和推理就很扎实,以科学事实为基础,读来十分可信。

Helen McCloy的很多案情解决需要用到一些生僻的科学知识。套用一个时髦的词汇,就是“理系推理”。和某些日本作家纯粹炫学、可有可无的“理系推理”不同,McCloy小说中的科学知识总是对案情解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作者自己很好地概括在The Bug That’s Going Around (1979)里面:

In most of Dr. Basil Willing’s murder cases the essential clue has been some scrap of rare information.

列举如下:

  • Dance of Death (1938) 讨论了毒药引起身体变热的科学依据。
  •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死者生前从事化学研究。书中讨论了某种金属的化学性质。
  • The Deadly Truth (1941) 案情解决利用了关于听觉限度的科学知识。
  • Who’s Calling (1942) 关于视觉的生僻知识。
  • Cue for Murder (1942) 关于某种疾病的生僻知识。
  • Panic (1944) 相当专业的密码学算法讨论。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物理学常识。
  • Two-Thirds of a Ghost (1956) 医学和文学的生僻知识。
  •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本作的科学基础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 The Impostor (1977) 密码算法。
  • A Case of Innocent Eavesdropping (1978)* 关于视觉的生僻知识。

作为一个女作家,Helen McCloy能在作品中运用这么多的科学知识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和早年R. Austin Freeman、Arthur B. Reeve开创的“科学侦探”的流派不同,Dr. Basil Willing从不使用奇怪的科学仪器(The Man in the Moonlight里的测谎仪除外),也不把科学实验当成一种常规的侦破手段,而更多地是用知识来进行推理。

 

Posted by on May 19,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的非物质线索

后人评价一个侦探小说作家,最主要的是看他/她和别的作家有什么不一样,给侦探小说这种类型小说带来了什么新的东西、新的发展。通常认为Helen McCloy对侦探小说的最大贡献是心理分析,因为她的主人公Dr. Basil Willing是心理医生,能窥探别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在出道作Dance of Death (1938)里,Dr. Willing说出了下面这句话:

Every criminal leaves psychic fingerprints, and he can’t wear gloves to hide them.

这句话可以说是Dr. Willing破案的指导方针。古典侦探热衷于收集指纹、烟头一类的物质证据,到了Dr. Willing这里,则更看重嫌疑人的话语、感觉、思想、行为等一系列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证据(intangible clue)。我个人认为“非物质线索”这个概括比“心理分析”更准确。下面是具体的例子:

  • Dance of Death (1938) 凶手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做出了一个不自然的行为,暴露出他(她)的思想,成为Dr. Willing破案的主要线索。
  •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凶手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说出了一句,暴露出他(她)的思想
  • The Deadly Truth (1941) 凶手的一句暴露了他(她)的听觉异于常人。
  • Who’s Calling (1942) 凶手的一句暴露了他(她)的视觉异于常人。
  • Cue for Murder (1942) 凶手的某种怪异行为(放出笼里的鸟)暴露了他(她)的过去经历。
  • Panic (1944) 狗的某种反常行为暴露出死者是被杀死的。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大量的对凶手性格形成的心理分析。
  • Alias Basil Willing (1951) Dr. Willing通过分析盲人对世界的感觉,得以解开奇怪的死亡留言。
  • Murder Stops the Music (1957)* 狗的异常行为暴露了凶手的过去经历。

另外McCloy非常喜欢采用“涂鸦”这种线索。一般是受害者或者凶手在纸上留下奇怪的记号,含有某种隐晦的意义。一旦涂鸦得以破解,案情就明晰了一大半。涂鸦本身是物质线索,但它反映的是受害者或者凶手当时的思想,因此也可以算是一种心理线索。这样的例子包括:

  • The Goblin Market (1943) 死者死前留下奇怪的涂鸦,包括一些字母,和一个奇怪的饼和方块构成的图形。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离家出走少年的笔记本上出现E、I、R三个字母组成的奇怪的涂鸦。
  • The Bug That’s Going Around (1979)* 电话簿上的奇怪涂鸦。

和Dr. Willing锐利的洞察力相对,小说里的凶手也经常采用心理方面的诡计。最典型的是恐吓诡计,代表作有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48)、The Singing Diamonds (1949)、A Question of Time (1971)。此外Mr. Splitfoot (1968)里的心理密室和Burn This (1980)里凶手对狗的听觉操纵也都属于心理诡计。

运用心理分析的侦探小说其实不少,但像Helen McCloy这样持续、稳定地采用心理线索和心理诡计的作家则不多见。可以不夸张地说,Helen McCloy的Dr. Basil Willing系列小说开创了“心理侦探”这一崭新的侦探模式,在传统的古典推理中独树一帜。

 

Posted by on May 19,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的战争题材小说

Helen McCloy的多部小说以战争为背景,融合了侦探、间谍、动作等诸多元素。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的主人公之一是从德国逃亡的科学家。The Goblin Market (1943)围绕德国的潜水艇展开。Panic (1944)是密码间谍小说。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分析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和纳粹思想的形成。晚期作品The Impostor (1977)和The Smoking Mirror (1979)也都和间谍、战争有关。

 

Posted by on May 19,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的不可能犯罪

Helen McCloy的以下几部作品涉及不可能犯罪:

  • Dance of Death (1938) 死者在大雪天中暑身亡。两个人喝下同一杯毒药,一人死亡,另一人却安然无恙。
  •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密室杀人。
  •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48) 分身(doppelganger)。
  • Unfinished Crime (1954) 不可能盗窃。
  • The Further Side of Fear (1967) 密室盗窃。
  • Mr. Splitfoot (1968) 监视下的密室杀人。
  •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密室中的惊吓杀人。

其中The One That Got AwayUnfinished Crime这两部书Robert Adey没有收录。另外Who’s Calling (1942)讨论了poltergeist(弄乱的家具)。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里消失的子弹,Panic (1944)里的非人类足迹也可以算作边缘化的不可能犯罪。

Helen McCloy的密室不可能犯罪基本可以分为机械密室和心理密室两类,比较出色的是心理密室。

 

Posted by on May 19,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的作品打分

以下纯粹是我的个人意见:

A+: The Singing Diamonds (1949)*, Mr. Splitfoot (1968)

A: Dance of Death (1938), Cue for Murder (1942), She Walks Alone (1948),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48)*, Better Off Dead (1951)*

A-: The Nameless Clue (1941)*,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50), The Slayer and the Slain (1957)

B+: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The Goblin Market (1943), Do Not Disturb (1943), Panic (1944)

B: The Deadly Truth (1941), Alias Basil Willing (1951), The Long Body (1955)

B-: Who’s Calling (1942), Unfinished Crime (1954),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C: Two-Thirds of a Ghost (1956), Before I Die (1963), The Further Side of Fear (1967), Burn This (1980)

D: A Change of Heart (1973), The Sleepwalker (1974), Minotaur Country (1975), The Changeling Conspiracy (1976), The Impostor (1977)

其中*是中短篇小说。我认为Through a Glass, Darkly的中篇小说版本可以得A,但是长篇只能得A-。

 

Posted by on May 18,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长篇作品一览

至此我已介绍完了Helen McCloy全部的长篇作品。它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以Dr. Basil Willing为主角的系列作品,共计13部,剩下的是非系列作品共计14部(不包括两部短篇集和中篇小说Better Off Dead,尽管它出过单行本)。总的来说Dr. Willing系列更侧重推理,非系列作品更侧重心理悬疑。但这也并不绝对,比方说The Goblin Market从风格上来看就更像非系列作品,事实上在那部书里Dr. Willing也是到最后才亮出身份。

从时间上来看,这27部长篇可以大致以1951年为界划分成两个阶段。早期作品比较侧重侦探(detection),晚期作品更侧重悬疑(suspense),列举如下:

第一阶段:

  • [BW] Dance of Death (1938)
  • [BW] The Man in the Moonlight (1940)
  • [BW] The Deadly Truth (1941)
  • [BW] Who’s Calling (1942)
  • [BW] Cue for Murder (1942)
  • [BW] The Goblin Market (1943)
  • Do Not Disturb (1943)
  • Panic (1944)
  • [BW] The One That Got Away (1945)
  • She Walks Alone (1948)
  • [BW]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50)
  • [BW] Alias Basil Willing (1951)
  • Better Off Dead (1951)

第二阶段:

  • Unfinished Crime (1954)
  • [BW] The Long Body (1955)
  • [BW] Two-Thirds of a Ghost (1956)
  • The Slayer and the Slain (1957)
  • Before I Die (1963)
  • The Further Side of Fear (1967)
  • [BW] Mr. Splitfoot (1968)
  • A Question of Time (1971)
  • A Change of Heart (1973)
  • The Sleepwalker (1974)
  • Minotaur Country (1975)
  • The Changeling Conspiracy (1976) a.k.a. Cruel as the grave
  • The Impostor (1977)
  • The Smoking Mirror (1979)
  • [BW] Burn This (1980)

其中BW代表Basil Willing系列。当然这个划分也不绝对,比方说作者最好的不可能犯罪小说Mr. Splitfoot就属于第二阶段。这只是我个人的很粗的划分。

我研究这个单子的时候发现,在1957年和1963年之间有一个长达6年的间隙,其间作者没有出过一部长篇小说!我注意到Helen McCloy和Brett Halliday(也是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在1961年离婚,忍不住大胆猜想,会不会是作者在那段时期家庭出了问题,以致影响到了产量?(是不是太八卦了……)

 

Posted by on May 18, 2009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

George Goodchild, McLean of Scotland Yard (1929)

作者Inspector McLean系列的第一本书,由15个小短篇组成,推理成分较弱。其中第12个故事是一个电梯密室。

1. 有一户人家连续发生失窃案,请McLean去调查。结果坏蛋绑架了McLean的副手Sergeant Brook,并冒充Brook去作案,被伪装的McLean识破。

2. 有人连续收到四个黑便士后死亡。黑便士代表什么?

黑便士的意义
死者早年有四个黑人仇家,名叫Penny。凶手是死者的兄弟,他寄黑便士是为了嫁祸别人。

3. McLean变装阻止了一起毒杀案。

4. McLean的宿敌Dr. Fingal绑架了McLean的妹妹,McLean将她解救出来,并擒获了Fingal的几个党羽。

5. A一氧化碳中毒死在汽车里,车窗紧闭,是事故还是谋杀?A的肠子里藏有钻石。

诡计
凶手为了获取A肚子里的钻石把他迷倒,放在车里通毒气。

6. 毒药抹在信封口上的毒杀诡计,老掉牙了。

7. 双胞胎不在场证明诡计,也老掉牙了。

8. 通灵会上发生的杀人案,A在黑暗中中枪而死,手枪在窗外找到,无人出入现场。本集中最好的故事。

真相
A自杀,他的兄弟为了掩盖自杀的事实把A的手枪丢到窗外,这样A的孩子可以获得保险赔偿。

9. 庄稼地里不断地发生离奇大火。

真相
有坏蛋用燃烧弹放火,他想把农民赶走获得地里的矿。

10. McLean破解密码救出了Dr. Fingal的人质。

密码
打字机上的简单字母置换。

11. 鬼屋里老发出奇怪的声音,McLean破解其中的秘密。

真相
有人用squeaker发出怪声。McLean找到了藏在水箱里的金块。

12. 电梯密室。A活着进入电梯,上到楼上开门的时候已经中刀而亡。提示:电梯运行很慢。

诡计
凶手飞快地跑到楼上,顺缆绳爬下电梯,刺死A,再爬缆绳逃离。(这电梯走得真够慢的,寒……)

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电梯密室。

13. 离奇的死亡,凶手身上找不到伤痕。

诡计
凶手用微生物杀死了死者,最后自己也死了。

参见Sir Arthur Conan Doyle, The Adventure of the Dying Detective (1913)。

14. A注意到对面的牙医诊所总是只有人进没有人出,有一天他自己去了一趟,在候诊室的杂志上看到大量血迹。A报警,但是警察调查不出什么问题,A快要疯了。

真相
牙医应朋友B的请求花钱请人进入诊所直到晚上才离开。B这么做是为了证明A精神有问题,从而剥夺A的遗产继承。

不错的故事,很有Sir Arthur Conan Doyle, The Red Headed League (1891)的风格。

15&16. McLean经过搏斗终于逮捕了Dr. Fingal及其爪牙。既无谜题也无推理。

本集中比较好的故事是8和14,其它的都不必看。

 

Posted by on May 18, 2009 in collection, impossible crime

Leave a comment

Helen McCloy,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50)

本作可以说是Helen McCloy最富盛名的小说,由1948年的同名中篇小说注水而成。长篇比中篇多了一个杀人案,除此之外没有太大的差别,我推荐看中篇小说就可以了。

本作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女教师A连续被两所学校解雇,原因是总有人看到她的“分身”(doppelganger)。比方说刚刚看到她上楼,过一会儿她又从外面进来了。A自己也觉得很困惑。有一天A在自宅死掉了,身上没有任何伤口,像是自然死亡。

诡计
凶手是男人。他化装成A的样子在学校出现,让人以为存在A的“分身”。A的住宅由两个对称的房间构成,两边的家具布置也完全对称,中间由一扇玻璃门分隔。凶手把灯泡换成坏的,又把玻璃门换成镜子。A晚上回家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映像,还以为是“分身”,惊吓而死。

凶手身上的气味和A的香水味道不同,给Dr. Willing留下了线索。

这个诡计比较异想天开,可行性值得商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推崇Mr. Splitfoot。作者在改编中篇小说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背景介绍,但可惜让A死得太晚,到最后已经没有多少推理空间。还是作者早期的小说更加紧凑一些。

 

Posted by on May 18, 2009 in impossible crime, novel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