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08

J. J. Connington, In Whose Dim Shadow (1935)

“The Grove”小区深夜传来枪响,巡警进屋查看,在一间闲置公寓里发现一具尸体A。死者手戴手套,中弹而死,现场未见凶器,地上打翻了一桶油漆,踩了几个脚印,在一个油漆桶里找到一个T形饰物,地上发现一条沾血手绢。记者赶到现场,警方逐一调查死者邻居。死者身份确定,死者遗孀B就住在公寓楼上。

警方审问B,得知A长年在外经商,把B一个人留在家里教法语。Chief Constable Sir Clinton贴出广告,请人认领T形饰物。一个女孩C前来认领,审问之下警方怀疑到她的男友D。Sir Clinton到D家查问,从女仆口中得知凶案当晚D在家烧了一双鞋子。警方逮捕D。

报纸上报道了A在轮船上消失的故事,警方找到A的律师E,得知A其实一直犯有重婚罪。Sir Clinton发现A生前数次从自己账上取出巨款,猜测有人以重婚罪名勒索A,A坚持不住,约对方到闲置公寓,想要杀人灭口(手套即为证据),结果反被凶手杀死。嫌犯D招认当晚经过公寓,被A误认是另外一人,二人发生打斗,过程中D遗失了自己的T形饰物。之后A发现是个错误,向D道歉并赔钱,D用自己的手绢擦拭血迹,丢在现场。D说他没有杀死A。

律师E依A的遗嘱在报纸登出巨额悬赏,索求关于凶手的相关线索。A之前的一个雇员,小区居民F给Sir Clinton写了一封信。

警方发现F死在自己的公寓里,房门自内锁上,破门而入后,发现钥匙插在里面的锁眼里,钥匙上套了一个橡皮圈。楼道里的保险丝被人破坏,扶手上有一点蜡。警方随后收到两封信,一封是F说可以提供线索,另一封却是F自杀的遗书。遗书上没有指纹,却查出石松粉(lycopodium)的痕迹。手上搽了石松粉,就不会在接触的东西上留下指纹。

真相
凶手是案发时出现在现场的记者。A约记者(勒索犯)在空公寓见面,因为不认识对方,将路过的D误认为是勒索犯,打斗过程中A发现D年龄太轻,意识到自己认错了人。几个小时后记者(真正的勒索犯)赴约,与A发生搏斗,A掏枪反被打死。凶手溜走之后迅速换装,以记者身份重新出现在现场,但被F看见。
密室手法
记者在自己的房间杀死F,将尸体搬到楼上门边,钥匙插入匙孔。他在钥匙上挂起一个橡皮圈,枪口穿入圈里,扳机上套一根细线,细线两端从锁眼里伸出,顺栏杆引入楼下记者自己的房间,中间有一小段用蜡固定。他为了防止邻居看到,破坏了走廊照明的保险丝。他之后从自己的房间拉线引动扳机,发了一发空弹,收回细线,再假装听到枪响返回F门外。

F死时在记者的房间里留了大量的血,搬动尸体后,记者为了不让后人看出破绽,划破了自己的胳膊,在现场流了很多自己的血。(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个凶手,到底是聪明还是笨……)他在手上搽了石松粉,假冒A的笔迹,伪造了A的第二封信。(这一点也很愚蠢,戴手套不就完了?万一被警方查到购买石松粉的记录……)

本书开篇时节奏有些拖沓,之后密室完全可以充分展开,却急于收尾,节奏过快,殊为可惜。总的来讲还是一部不错的本格推理。人物塑造比较成功,尤其是开头的Constable Danbury,相当有趣,可惜之后也没有展开。这里顺便介绍一下英国的警官升级制度:

police constable < sergeant < inspector < chief inspector < superintendent < chief superintendent < chief constable

所以chief constable是很大很大的官。

 

Posted by on March 19, 2008 in impossible crime, locked room, novel

Leave a comment

J. L. Ranken et al., Murder Pie (1936)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英国的detection club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出了两本书:The Floating AdmiralAsk a Policeman。一帮澳大利亚作者受此启发,决定也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创作一本侦探小说,于是就有了这本Murder Pie。全书共十六章,每章由一位作家编写,最后由Ranken收尾。因为个人喜好不同,每章的叙事口吻、线索选材也都风格迥异。

故事开始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发现自己的课程助理被弃尸在河里,警方着手调查案件,在现场发现散落的火柴棍。接下来新线索层出不穷:伪造婚姻、勒索犯、遗落的手绢、烧掉的文件……整体的阅读感觉就是——凌乱。一直到最后案件解决,也丝毫没有惯常的清爽感,反而更觉得剧情无比混乱,看来推理小说毕竟不是武侠小说,故事接龙的法子实在行不通。

我一直觉得,推理故事的最佳载体是漫画,既形象又给读者留够思考时间。推理故事的最佳作者数是两人(比如Ellery Queen),既能保证故事的连贯性,又能避免出现大的纰漏。

 

Posted by on March 9, 2008 in novel

Leave a comment

Philip MacDonald, The Rasp (1924)

Anthony Gethryn出场作。本书具有强烈的黄金时代烙印。死者死在自家书房,现场只有门窗两个入口,门口一直有人监视,窗户下面的湿土没有足迹。凶器是一把锉刀,现场有打斗痕迹,一张桌子上留下了长长的锉刀印,显示凶手曾将凶器放在上面。起初屋里各人均有不在场证明,但进一步调查发现各人证词都有不严谨处。警方在锉刀把手上验出A的指纹,便将他逮捕收监。

诡计
凶手从楼上顺绳爬下,经窗户进入现场,完成凶案。因为窗下湿土没有足迹,所以Gethryn断定凶手没走地面。凶手在自己楼上的房间门口挂了一个请勿打扰的牌子,行凶时在屋里用帽子和衣服做出一个假人,制造出不在场证明。他事先将一个可以拆卸的木把手装在一个木工工具上面,在做木工的时候让A帮着拿了一下,骗取了他的指纹。凶手用锉刀行凶完毕之后,装上木把手以陷害A。他在装把手时曾将锉刀放在桌子上,留下了一条长印。Gethryn从这点看出了破绽:锉刀把手有相当粗细,如果整个放在桌子上,那么只有锉刀尖会和桌子接触,只会在桌上留下一个小点,而不是一条长印。长印说明凶手一定曾将把手卸下,把平整的金属刀面整个放在桌子上。
 

Posted by on March 2, 2008 in novel

Leave a comment